唐可渝中名师工作室第23 期 2021年12月16日
中国基础教育从来就有许多好老师,从来就有许多好课堂。中国有几千万名小学老师,她们中的大多数怀揣教育情怀,深耕在教育事业中,真诚为孩子的成长着想,探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,有的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,并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。影响、引领了众多教师超越自我,走向卓越。
12月16日,渝中名师唐可、钟洁、庹祯平工作室开展了第二次跨区域研修交流活动,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具备上述所有条件的卓越名师——于宏老师,和学员们一起交流研讨。讲座前,学员们观摩了她的经典课例《看画展》,这是一节令所有学员看后都叹为观止的美术课。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众人眼里堪称完美的课,于宏老师却道出了一个深藏在她心底的遗憾。时隔七年,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,让她念念不忘?这缘于她对一个课堂生成的把握和处理。说完了遗憾,心结也打开了,于宏老师开始了名为《美术是什么》的讲座。
她说如果美术是一种“语言”,那么美术中的“字词”就是点、线、面、形、色, 是材质、肌理、空间;美术中的“语法”则是对称、均衡、协调,也是渐变、韵律、节奏。而这些都离不开“语境”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。所谓美术,就是通过这些语言要素的组合,表达自己的情感,表现更加丰富的形容词。
讲座中,她以大量课例和学生作品为例。比如在《最美中国色》一课中,她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,从自然界中的颜色,到同样颜色不同情绪的表达,再到宋徽宗天青色一梦的文化浸润。孩子们在这一课对“色彩”这个美术语言完成了由“自然”到“情感”再到“文化”这三个维度的深度学习。老师对学生的启发、学生对作品的思考以及老师对作品的点评,无不存在于她的“眼中之竹” “胸中之竹” 和“手中之竹”。
唐可工作室学员代表刘一彤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和困惑,她的问题同样也是大家最想问的,即如何能将课堂上的生成处理的如此到位?于宏老师的回答一语道破天机。“当你把一节课上了50遍时,所有的生成都是你的预设。”话音刚落,掌声四起。如此看来,于宏老师成功课例的背后,是一位卓越名师超强的专业素养、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体现。
讲座干货满满,让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浪潮中,唯有终生学习,不断地自我充电,才能革故鼎新,用爱和智慧真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,与时俱进焕发教育生机。
审核:梁 倩